|
正如若林正丈指出的,“遭到这些活动最强烈影响的,仍是以那时就读于岛内的中黉舍或专门黉舍学生为中间的青年们。”[9]日台政府也指出,民族意识被叫醒的这些台湾青年学生,“在岛内的黉舍,常常做不稳的举措,一旦遭到处罚时,则即时到支那留学。”[10]蔡孝乾就是“遭到这些活动最强烈影响的”青年之一,他怀着对日本殖民统治的不满与对中汉文化的钦慕来到上海,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摸索之路。
2、就读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是1922年10月由东南高档专科师范黉舍改组而成的一所大学,是国共两党互助办学的产品,校址在闸北青云路。校擅长右任只是挂名,其实不到校办公。1923年4月,中共党员邓中夏被聘为校务长(又称总务长),现实卖力校务。邓中夏那时是中国劳动组合布告部主任,到差后重要从三方面入手展开事情:(1)“肯定教诲目标和目标请求”;(2)“鼎新黉舍建制、起草黉舍章程”;(3)“礼聘具备真才实学的学界人士来担当教职”。[11] 他肯定的办学主旨是:“养成开国人材”,“促成文化奇迹”。他说:“咱们不做学而不可、放言高论的学究,而是要用革命的理论和常识去点燃年青人的革命狂焰,一化10、十化百地为革命播种,唤起公众,抵挡军阀,打垮帝国主义!”[12]
1924年春天,上海大学已有学生400多人,闸北青云路衖堂里的校舍已不胜续用,乃迁至英租界西摩路123号的新校舍。[13]蔡孝乾应当是上海大学在西摩路的新校舍起头留学糊口的。据谢雪红回想,上海大学“一学期膏火、册本费等共十二元”。她无钱交膏火,是说服林木顺的父亲林德裕替她交的。[14]蔡孝乾受父亲和文化协会帮助,似无交不起膏火之忧。
为了迎接工人活动新飞腾的到来,邓中夏开办社会学系,“礼聘共产党员和前进人士来校任教”[15]。6月,瞿秋白应聘进入上海大学,任学务长和社会学系主任。邓中夏、瞿秋白“立意要把上大办成在社会学系方面有特点的黉舍”[16],以是倾泻了大量的精神和血汗。瞿秋白肯定的社会学系课目有:社会学、社会进化史、社会学史、社会活动史、社会思惟史、经济学道理、经济学史、政治学纲领、政治学史、法学通论、法制史、政治史、生物哲学、人类学及人种学、汗青哲学、生理学及社会意理学,和两门外语。[17]这些课程固然未必都能开设,但表现了瞿秋白视阈的宽敞和学养的深挚。
瞿秋白是中共闻名理论家,很会授课,对学生具备很大的吸引力。瞿秋白等人主讲的“社会学”、“社会科学概论”、“现代民族问题”、“中国劳工问题”、“中国农夫问题”等课程,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汗青唯物主义的道理,对在校学生发生了至关大的影响,很多人是以走上革命门路。那时有“北有五四的北大,南有五卅的上大” [18]和“文有上大,武有黄埔”[19]之说,充实表现了上海大学在左翼活动中的职位地方。中共草创时代的一些首要理论著作,如瞿秋白的《现代社会学》、《社会哲学概论》、《社会科学概论》、《现代民族问题》,邓中夏的《中国劳工问题》,萧楚女的《中国农夫问题》,蔡和森的《中国进化史》,恽代英的《中国政治经济状态》,施存统的《社会思惟史》,安体诚的《现代经济学》,董亦湘的《民族革命讲学纲领》,杨贤江的《青年问题》等,都是这些中共党员在上海大学的讲授进程中完成的。[20]
1924年10月,瞿秋白分开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由施存统继任。[21]1925年7月,施存统对社会学系课程做了修订,重要课目:社会学、社会问题、社会进化史、社会主义史、社会学史、经济学、政治学、现代中国经济、外国语(英文或俄文);次要课目:社会意理学、法学理论、近代经济史、近代政治史、中国交际史、经济学史、经济政策、消息学、教诲学;选修课目:犯法社会学、社会哲学、人类学、汗青学、财务学、统计学、经济地舆、政治学史、法制史、国际法、生物进化论、平凡生理学、科学法子论、哲学概论等;出格讲座:孙文主义、列宁主义、国民党党纲及政策、蒙古及西藏问题、中国革命史、中国劳动问题、俄国新经济政策、民族活动、平凡推举、政党论、宪法论、市政论、现代哲学、现代政治等。[22]
继施存统以后担当社会学系主任的是彭述之,老师前后有李俊、蔡和森揭阳防水,、恽代英、安体诚、张太雷、萧朴生、萧楚女、郑超麟、蒋光慈、任弼时、董亦湘、韩觉民、李汉俊、周建人、李季等[23],中共在社会学系的影响足见一斑。在邓中夏、瞿秋白、施存统等人持续不竭地尽力下,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成为那时著名天下的人材培育基地。那时已有燕京大学和沪江大学等黉舍设立了社会学系,由于社会学“是很时兴的一种学科”。可是,按施存统的说法,这些系的“老师多半是外国人”,所用的书籍,满是外文原版书,“他们其实不外钻研那合适于外国的社会学而已”。相反,上大的社会学传授不是“那些对付中国社会情景隔阂的外国人”,而都是中国的“社会学钻研者”,他们的课本更符合中国现实。[24] 如许的办系目标和讲授实践,吸引多量青年学子前来肄业,遂使社会学系成为“学生至多,共产党员、青年团员至多的一个系,也是革命人材辈出的一个系”[25]。据不彻底统计,中共的40名“上海大学义士”中,曾在社会学系担 任过 传授和读过书的学生就达28人。这也表现了社会学系很强的革命性。[26]
上大学生在瞿秋白等西席的影响下,出格器重社团勾当。瞿秋白指出,开办上海大学的目标是要用前进的思惟和丰硕的常识,武装学生的脑子,使他们具备自力熟悉社会、革新社会的能力,担当新期间所付与的神圣任务。是以,黉舍应鼓动勉励学生组织各类类型的社团,倡导学生深刻社会糊口和革命斗争的现实,增强自我熬炼。[27]在这类思惟的引导下,上海大学“支撑学生加入党派组织,会议结社,展开各项勾当”。除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国民党等党团组织外,上海大学“另有各类情势的社团,有探究社会问题的钻研会,有连系专业的学术集团,有各省籍的同亲会等等”。[28]是以,“上大的学生可以说没有一个是只念书不干事的”,他们“厌弃那讲坛上放言高论的传授,和学而不可的学生,认为那只是把学问蕴藏起来作为本身小我糊口的本钱的凉血举动”。[29]
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中共在上海带领三次武装起义,共同北伐军进军上海,上海大学师生踊跃加入起义举措,为北伐军的成功立下汗马功绩。 4月12日 ,蒋介石起头“清党”,大量拘系和杀戮共产党人,上海大学则被视为“红色的大本营”、“捣鬼构造”和“共产巢穴”,于 5月2日 被国民党军警封锁,从此竣事了其汗青任务。[30]
在上海大学这类氛围的陶冶下,蔡孝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革命勾当发生稠密乐趣,敏捷成为台湾左翼学生中的活泼份子。他踊跃介入组建各种学生集团,加入各类否决帝国主义和日本殖民统治的勾当,并于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31]
3、加入学生集团
正如矢内原忠雄所说:“在独裁政治国度,对其抵挡的政治活动,凡是都先在外洋组织起来。”[32]台湾的环境也是如斯,台湾地域民族活动的前驱者就是留学日本的一批台湾学生。
自1901年起,台湾学生起头留学日本,今后逐年增长,至1915年已有300多人,到1922年更增至2400人。[33]早年到日本的台湾学生“都一向地为夹杂于日本的风尚习气而尽力,对社会问题、政治活动其实不关切”。可是,“跟着智能的成长,这些台湾人留学生中也逐步有人可以或许以批评的目光来看实际的事物”。[34]厥后,在中国大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鼓起的民族自决主义和日本民本主义活动的影响下,执政鲜自力活动的刺激下,台湾学生发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发意识,他们“自但是然地感受有结成集团以便进入实践活动之需要”[35]。1919年末,蔡惠如、彭华英、蔡培火、林呈禄等台湾学生与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华青年会做事马伯援、吴有容、刘木琳等人结合建立声应会。台湾学生还组建了开导会、新民会等组织。他们还开办《台湾青年》,“开展台湾人的民族发蒙活动”[36]。
活泼于东京的蔡惠如、彭华英、许乃昌来到上海后,对上海的台湾学生活动发生了很大的鞭策感化。他们在国民党联俄容共政策的影响下,与北京的台湾学生谢廉清、谢文达,东京的新民会和台湾青年会,和岛内的文化协会等紧密亲密接洽,“反复展开勾当”,但愿获得中国国民党的支援,使台湾自力活动“成长成打垮日本帝国主义的配合斗争”。[37]
1923年10月12日 ,蔡惠如、彭华英、许乃昌招集旅沪台湾学生10余人在南边大学建立上海台湾青年会,设会址于上海闸北宝山路振飞里948号。该会对台湾议会设置示威活动极表支撑,与中国国民党也有联结,“概况上以学生的亲睦、中外文化的钻研为号令,可是真实的目标在于打垮日本帝国主义,图谋台湾自力”[38]。该会首要干部门工以下:谢廉清、施文杞、许乃昌卖力文书,许水、游金水卖力碎务,李孝敬、林尧坤卖力管帐。1924年头会员增至50余人。
上海台湾青年会自创建以来表示得至关活泼,比方,1924年1月召开“上海台湾人大会”,出席者除上述该会干部以外,另有连枝旺、陈充斥、甘文芳、张我军、林琼树、郑进来、罗渭章、张桔梗等踊跃分子,预会者均暗示否决台湾总督府于1923年12月对台湾议会设置活动的揭发。
5月9日 ,部门会员加入中国国民对日交际大会主理的“国耻怀念大会”,披发《否决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台湾》的传单。
蔡孝乾到上海大学后,即参加上海台湾青年会,并敏捷发展为主干成员。1924年5月,一向为该会张罗经费的林尧坤因涉入一桩讹诈案而受到拘系,“该会的勾当,因为经费坚苦,登时堕入障碍”。 5月24日 ,该会处事处被迁到法租界筐籁达路巨兴里6号,世人汇集,“协商有关构造志的刊行,支撑台湾议会设置示威活动,及增强与岛内文化协会互助,夺取经费等事项。”[39]法租界筐籁达路巨兴里6号是蔡孝乾的住处[40],上海台湾青年会根基上因此蔡孝乾为中间起头重整旗鼓的。当天制定的青年会干部人选以下:文书部:洪辑德、林维金;总务部:高金义、连枝旺;管帐部:王金章、林尧坤;出书部:蔡孝乾。[41]从此今后,蔡孝乾在台湾学生集团中阐扬的感化愈来愈大。
在此先后,蔡孝乾等上海台湾青年会的部门干部与平社的旅沪台籍人士结合建立政治色采更加稠密的台湾自治协会。自治协会也设在上海台湾青年会内,两者彷佛是“齐心一体的活动集团”[42]。其“构成份子几近都是上海青年会员”[43]。 5月31日 ,台湾自治协会对外颁发建立宣言,发出如许的号令:“愿我台湾人对峙底子的民族自发;愿我亲爱当中国同胞,帮忙我等之自治活动。”[44]
6月17日 ,台湾自治协会在上海务本英文专科黉舍举行否决台湾“始政怀念日”演讲会,加入者有台湾学生10多名,中国人和外国人各数名,蔡孝乾、谢雪红、张深入、林维金和洪熙洽等人竞相登台,声讨“残暴的台湾总督政治”,对“在其统治下惨剧的台湾公众”暗示深入怜悯,并咒骂日台政府在台湾的“始政怀念日”。协会还印制很多否决“始政怀念日”的传单,在上海披发,“甚而分发到东京、北京、南京、厦门等地,和岛内各同道的手中”。[45]谢雪红在讲话时主意“主妇也得加入革命,声援汉子的活动,才轻易乐成”,激发了全场的喝采。[46消除口臭的藥,]
针对“豹狼成性之轻贱日本”对中国“包藏侵犯野望”的严格实际,台湾自治协会还于 6月25日 颁发告中国青年书,沉痛言道:“我等台湾人原属亡国奴隶,并没有讲话机遇;然从观看之,中国青年后辈,倘昏昏甜睡于彼等(指日本人——引者)罪行以前,而不自发,我等不由为握一把盗汗。 诸 君快醒!快醒! 诸 君须从着名无实之经济断交梦中苏醒!快以气力,起头爱鼎祚动。同时来帮手我等亡国台胞之自立自力活动。 诸 君如再不醒,将难免堕入与我同等为亡国奴隶之运气。[47]”
6月末,上海台湾青年会以“在华台胞反全岛有力者大会”名义,颁发否决辜显荣、林熊徵等人召开的“有力者大会”的檄文,对“以辜显荣、林熊徵为首”的所谓“有力者”加以口诛笔伐:“诸君受台湾总督府出格庇护,享受出格利权——阿片、酒、盐、烟草(卷烟)等,无一非当局豢养诸君之资料。简言之,诸君乃总督府之喽啰。而与总督府同谋,抽剥我等之自由与膏血。诸君若何得本身别离有力者之与非有力者?”[48]
8月21日 ,台湾自治协会差遣会员数名,加入上海各反日集团配合主理的市民交际大会,向800余名听众“诉说台湾人的悲凉际遇”,并“分发题为《告诫中华商界诸公》的鼓吹单”,内容大要为“继续与日本作永恒性的经济断交,藉以致使日本权势的败亡”,不然,中国“亦将堕入和台湾不异的运气”。[49]
11月6日 ,以蔡孝乾、陈炎田、李孝敬为首的干部,在闸北公兴路共和楼茶社召开上海台湾青年会秋天大会,加入者除50余名会员外,另有10多名旅沪台湾人。因遭到本地军警的滋扰,大会被迫改成座谈会,继续举行。会上有人提议,青年会的成员不该该仅限于学生,“应当改成能遍及包涵台湾人的集团”。此项提议获得经由过程,因而决议闭幕上海台湾青年会,“从新组织‘旅沪台湾同亲会’”,并选举蔡孝乾、陈北塘、陈绍馨、郑进来、陈炎田、林剑英、何景寮等报酬创会委员。他们四周奔波,召募经费,但成果其实不十分抱负,同亲会没有很好地组建起来。[50]
固然如斯,蔡孝乾、陈炎田等人曾以旅沪台湾同亲会名义,与谢廉清“配合组织‘赤星会’,刊行构造报《赤星》,举行共产主义之钻研与鼓吹”[51]。
1925年五卅活动产生后,中国的学生活动更趋活泼,台湾学生深受影响,勾当也更加踊跃。
1925年12月20日 ,蔡孝乾、彭华英、许乃昌、何景寮、王庆勋等人联结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南洋医科大学等黉舍的台湾留学生,依照中国的“全国粹生结合会”的模式,在大夏大学建立“上海台湾学生结合会”。可是,因为那时“大夏大学被视为共产主义的巢穴,公安局的取消极其峻厉”,他们不能不把“场合迁徙至法租界南光中学”,仓促举办了建立大会。加入集会的有100多名台湾学生,10多名中国人和朝鲜人,由“蔡孝乾、何景寮两人担当司仪”。[52]从此今后,这个学生组织代替了上海的其他台湾人组织,吸引上海的左翼台湾人纷繁参加进来,“对付在中国成长的台湾共产主义活动而言,这意味着一个新阶段的起头”[53]。它“跟着中国粹生活动的兴衰,或向前成长,或障碍寂静,并跟着活动的过程而逐步加深其共产主义的思惟偏向,为台湾本岛的共产主义活动铺路。”[54]
1926年4月11日 ,上海台湾学生结合会召开春期总会,到会的有大夏大学、国民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守节大学、南洋高档贸易黉舍、南光高档中学的台湾学生和旅沪的部门台湾青年。集会“但愿各地的台湾学生们都参加各地的‘台湾学生会’,然后组织个‘全中国台湾学生的结合会’,进一步更和中国之外的台湾学生结合起来!”[55]
蔡孝乾还应邀参加过南京台湾学生建立的中台同道会。 1926年3月21日 ,在南京留学的台湾学生吴丽水、李振芳结合中山中学的西席文化震、 陈 君起、胡锡奎、赵作霖等人,调集以中山中学“西席及学生为首约四十名摆布的同道”,建立中台同道会,“遍及分发建立宣言及规约,致力于台湾革命的鼓吹煽惑,夺取同道,成长会务事情”。[56]其建立宣言称:“本会事情之第一步,即在叫醒两地公众现实请求事项意识,使对本会抱有未来之但愿。起首使中台两地公众,彻底离开日本帝国主义之拘束;然后但愿使中台两地公众,再产生紧密亲密之政治瓜葛。对台湾当地民族,以一概同等之原则,建立互相间友爱瓜葛。”[57]大会推举出13名委员,文化震为主任委员,李振芳为副主任委员,曾鲁为组织部长,唐宏涛为财务部长,蓝焕呈为侨务部长。[58]
中台同道会建立后,把成长会员看成重要事情来抓,于同年5月吸取上海的翁泽生、蔡孝乾、何景寮等报酬会员。吴丽水还从南京到上海,与翁泽生、蔡孝乾商榷在上海设立分会之事,翁、蔡则想把中台同道会总会迁至上海,谈判没有成果。[59]7月,蓝焕呈、吴丽水、李振芳等人乘黉舍放暑假之机返回台湾罗东,“告竣协定”,主意“寻求中国及台湾的自由自力,并同沐文化,支撑中国革命”。[60] 7月26日 ,蔡孝乾、何景寮、黄和蔼等人也返回台湾。 7月31日 ,日台政府搜寻吴丽水和李振芳家,查获中台同道会鼓吹质料多份,和 7月23日 吴丽水、蓝焕呈、杨如松等人在罗东李振芳家召开中台同道会的议事记实,遂将李振芳、吴丽水、蓝焕呈、杨如松、陈招松、黄天海等人“加以拘押、侦讯”[61]。受此案连累,蔡孝乾也于 8月2日上午 被日本警方拘系,但因证据不足,午后就放了出来。[62]这是蔡孝乾第一次被捕,但有惊无险。
暑假后,蔡孝乾返回上海,不久分开上海大学,再回台湾,投身于文化协会的改组勾当中。
4、介入文学论争
在上海大学时代,蔡孝乾勤于笔耕,表达了本身对一些首要问题的见解。他起首介入了颤动一时的文学论争。
早在1919年,中国常识界的新文化活动就对岛表里的台湾文化人发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深受“科学”和“民主”的启发,和“文学革命”的鼓励,纷繁举措起来,建立各种组织,东京的台湾留学生还开办《台湾青年》( 1920年7月16日 开办, 1922年4月1日 更名为《台湾》, 1923年4月15日 增刊刊行半月刊《台湾民报》),展开新文化活动,与故国大陆的新文化活动一唱一和。《台湾民报》创刊词有云:“我岛归属日本帝国邦畿,快要三十年了……老者不克不及教,幼者无可学,虽是堂堂的炎黄子孙,也生怕与野生番无大异了。”“咱们处在本日的台湾社会,愿望同等,请求保存,其实非赶快创设公众的谈吐构造,以助社会教诲,并叫醒民气不成了。”[63]
《台湾民报》自创刊号起,即斥地了“学艺”栏目,专门颁发文艺论文和文学作品,台湾新文学初期的首要论文和作品大多颁发在这个场地上。可以说,《台湾民报》是台湾新文学的摇篮。
1924年,承受五四新文化活动浸礼的台湾青年张我军,持续颁发文章对台湾的旧文化、旧思惟、旧文学加以剧烈批评和征伐。他说话剧烈地指出:“台湾的诗文等,从不见过真正有文学价值的,且又不思鼎新,只在粪堆里滚来滚去,滚到百年千年,也只是滚得一身臭粪。”[64]那时的台湾文学界是旧诗人的全国,他们以台北的《台湾日日新报》、台中的《台湾消息》和台南的《台南新报》华文栏目为场地,沉浸于击钵吟和应酬诗中,开办诗会,刊行诗刊,出书诗文,“差不可能是有史以来的盛况”。但是在张我军看来,这“不单没有产出差能人意的作品,乃至造出一种臭不成闻的恶氛围来,把一班文士的脸丢尽无遗,乃至藏匿了很多有为的天才,谗谄了很多活跃泼的青年”。他酸心地指出:“如今台湾的文学,如站在泥窟里的人,愈挣扎愈沉下去,终究要灭顶于臭泥里了啊!”他高声疾呼:“我的朋侪,我的兄弟,快来合力救他,将他从臭泥窟救出来吧!新文学的殿堂,已豫备着等咱们去住啊!”[65]
张我军的文章震动了台湾旧文坛,激发了关于新旧文学的剧烈论争。还击火力最猛的是旧诗领头人连雅堂,他在本身主编的《台湾诗荃》上颁发他为林小眉《台湾咏诗》写的《跋》,此中一段文字如许写道:“今之学子,口未读六艺之书,目未接百家之论,耳未聆离骚乐府之音,而嚣嚣然曰,华文可废,华文可废,甚而倡导新文学,宣传新体诗,秕糠故籍,自命时兴,吾不知其所谓新者安在?其所谓新者,特西人小说戏剧之余焉。其一滴洋洋得意,是诚坎井之蛙不足以语汪洋之海也噫!”[66]
对连雅堂的进犯,张我军于12月颁发《为台湾的文学界一哭》加以辩驳,他说:“我想不到博学如斯公,还会说出如许没事理、没知识的话,真是叫我欲替他辩护也无可辩护了。”面临此种状态,“我能不为咱们的文学界一哭吗?”[67]
蔡孝乾看到张我军的文章后,于 1925年1月8日 写成《为台湾文学界续哭》一文,支撑张的概念,对台湾文学界提出峻厉批判。他说:“台湾的文学界,仿佛霜天的枯木,仿佛荒原中的墟墓,仿佛戈壁中的石头堆,毫无朝气,毫无光采。咱们在这冷静的氛围中,在这黑雾的灰尘中,怎么可以或许有意见意义的糊口、有快活的糊口呢?” 他感慨道:“唉!三十年于今,只听着火车轰轰,制糖会社的汽笛吼吼。满眼都是枯瘦焦黄的世界,可怜咱们在这孤单满盈的空间里,终露不出一朵文化艺术的珠蕾,终奏不起一段快活的歌曲,但是快活之花枯折了,人生的温热的安慰失望了。”面临这类场合排场,“咱们怎能无哭呢?唉!咱们不克不及无哭了”。[68]
除直接介入那时的文学论争外,蔡孝乾还于1925年2月撰写长文《中国新文学概观》(《台湾民报》第3卷第12—17号连载),先容中国新文学的成长表面,为台湾的新文学活动供给鉴戒。他认为“如今中国的文学已面目一新了”,而台湾的环境却让他“觉着一种悲惋”,以是他要把“可爱的”中国新文学“先容做孤单的台湾的好朋友”。甚么是新文学呢?“就是如今的口语文学,就是如今中国的活文学”。[69]他转述了胡适关于新文学的8项主意[70],出格夸大了文学中的“文字问题”:“文字是文学的根本,是文学的东西”,“@凡%F妹妹21%是%F妹妹21%有@生命有价值的文学都(是)用活文字做的。口语文学是活文字做的,以是称做活文学”。[71]
接着,他分新诗和新小说两个部门对中国的新文学加以阐明。关于新诗的理论,他偏重先容了刘半农《诗与小说精力上之改造》、胡适《谈新诗》和康白情《新诗的我见》中的各类概念[72],然后罗列了他认为有代表性的一些新诗,如郑伯奇的《别后》,康白情的《干燥》、冰心的《春水》、馥泉的《妹嫁》、俞平伯的《欢愁的歌》、郭沫若的《成功的死》[73],和徐玉诺的《坟场之花》、梁宗岱的《太空》、刘燧元的《夜忏》、玄庐的《十五娘》[74]。在蔡孝乾看来,这些诗是抒怀诗和叙事诗中的代表作,虽不免“举一漏万”,但他“确信可以代表示在中国的新诗”,以是他但愿“读者 诸 君具体吟味”。[75]
关于新小说,蔡孝乾起首阐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文学的新趋势,认为跟着世界被榨取阶层“抬开始来”,跟着“革新”、“解放”声动举世,跟着“无产阶层的文艺”的扶植,本来那种“为艺术的艺术”和“为人生的艺术”的观念已“不大风靡”,“为新社会的艺术”的趋向业已构成。在这一趋向下,不但小说的描述法子与前分歧,描述工具也有很大变革,作家已把笔触伸向“布衣社会”,如“田舍、男女职工、车夫等的麻烦情景。又如由新旧思惟的冲突所表演来的家庭惨剧、婚姻苦痛等”。[76]蔡孝乾谈的虽是中国新文学,但他必定此一文学为社会办事的趋向,较着是遭到那时的左倾文艺思潮的影响。在文章中,蔡孝乾点评了鲁迅的《孔乙己》、雪村的《风》[77]、胡适的《毕生大事》中的片段,以让读者“大要晓得如今新小说的体形和趋势”。[78]
5、察看中国政治
1924年10月冯玉祥策动北京政变,以曹锟和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垮台今后,社会上呈现了请求召建国民集会的呼声。蔡孝乾于 1925年1月13日 撰文指出,国民集会“是由天下人民各集团组织而成”,“是公众政治活动的机遇”。国民集会的目标在于“解决今朝之时势,扶植一个离开外国本钱主义和海内军阀的拘束之民主当局”。他阐发了国民集会与列强的瓜葛,认为因为日本和英国连结了其在中国的地皮,以是“面前概况不取干与,持岑寂的立场,而骨子里却谋巩固其权势”;法国和美国因无特定的权势范畴,“欲伺机造成新的场合排场,是以必强持干与”。中国人民“要除此种恶运,今朝只有大师起来,尽力实现国民集会,以此作离开列强权势之东西”。[79]
1925年3月12日 ,国父孙中山师长教师在北京去世,蔡孝乾闻此凶讯,于 4月2日 撰文表达悼念之情。他对中山师长教师的进献做出高度评价:“师长教师为谋取中国国民的自由同等,不挠不倦,四十年如一日,尽瘁国是,振臂呼号,带领被榨取的公众与外力抵当。他的一辈子,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怀于救国。”[80]他认为中山师长教师的去世与国民党和公众瓜葛最为紧密亲密。针对有人称中山师长教师去世后国民党必割裂的说法,蔡孝乾指出,国民党党员虽有左中右之分,但“忠厚的党员决不因中山师长教师之死而死,必遵照中山师长教师的遗言继续(为)国民革命而搏斗,而且还要一致连合举行。”[81]针对旧权势关于中山师长教师去世后“革命活动可无形歼灭”的说法,蔡孝乾明白指出:“咱们确信中山师长教师虽死,中山的精力还未死。本日虽没有中山师长教师一身,可是后面却另有四千万公众。咱们确信国民革命本日遽失了一个魁首,可是自从中山先存亡后却反加了很大的公众的气力来,处于帝国主义者和军阀二重榨取下的公众,另有谁不抖擞而战呢?”[82]
1926年5月26日 ,蔡孝乾撰写《反动时代的中国国民活动》一文,阐发中国国民活动所处的邪恶情况,描写智识阶层和公众的表示。他认为,五卅活动今后,日美英法等列强一壁召开“关税集会”和“法权集会”,提出“华人参政权议案”,制造“圈套”以“低沉中国的民心”;一壁“驱策他们的东西——军阀,弹压国民活动”;乃至“切身出马”“恫吓中国”。受列强支撑的中国各派军阀则相互攻伐,争取地皮,“明显在国民活动途上形成为了极可惊的危局”,使得“国民党左派份子在北方已不克不及勾当,至于共产党员更没必要说了”。[83]在这类情况中,“介在有产阶层和无产阶层之间”的“智识阶层”,“有时拥护有产阶层作反动,有时就加入无产阶层的解放活动,而常常加入于无产阶层的解放活动少,拥护于有产阶层的反动多”。可是,冯玉祥国民军的余部、从五卅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革命大众、广东的20多万工人、80万农夫和天下的50万国民党左派党员,和工会、农会和学生会组织等,“都是潜滋暗长的革命权势”。以是他断言:“如今中国虽形成为了反动场合排场,但是国民活动绝对不会是以而终止的。革命的公众,都在待机而发!”[84]
蔡孝乾还参与了陈逢源与许乃昌为代表人物的一场关于中国出路的摆布论辩。
从1926年8月起头,台湾文化界就中国将来应当走本钱主义门路仍是社会主义门路的问题举行了长达数年的争辩。[85]陈逢源(笔名芳园)代表右派,倡言本钱主义门路,许乃昌代表左派,主意社会主义门路。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的蔡孝乾是站在许乃昌一边的。那时蔡孝乾正因黉舍放假返台探亲治療腰酸背痛,,乃于 9月21日 在彰化八卦山下写发展文《驳芳园君的“中国革新论”》,辩驳陈逢源的概念。他起首指出,陈逢源没有国际目光,“只将中国做工具论中国,而没有考查世界的大势”。自雅片战役以来,中国深受帝国主义的侵犯,被迫开放流派,以是中国问题“即世界问题之一”。“在国际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双重榨取下的中国”,要想成长“商工阶层的权势”,只能是一种“幻想之谈”。在帝国主义榨取和现有的出产瓜葛前提下,中国事不成能走本钱主义门路的。蔡孝乾感慨说:“如今的中国比革命前的俄罗斯更坏,无产阶层所受的痛楚愈甚,因帝国主义压迫和军阀的抽剥,无产阶层不能不陷于水火当中!如斯还要主意中国应当要向‘流弊百出’的本钱主义这条路跑去,真是‘太不近人道’呵。”中国的前途安在呢?中国的革新,“非冲破如今的出产瓜葛不成”,“非无产阶层的能力不成”。冲破“如今的出产瓜葛是什[怎]么一回事呢?就是无产阶层的革命。”无产阶层“已垂垂向社会主义的路上跑去了——中国全民族的解放,须待社会主义的实现”。[86]
6、存眷台湾社会
1925年7月18日 ,蔡孝乾撰写《五年来的台湾》一文,对1920年以来台湾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环境做了扼要的回首。他起首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今后,一切被榨取阶层起头抬开始来“倡自由争人权”,而“暗沉沉、岑寂静的台湾岛内”还没有被震动,幸亏东京的台湾“预言家者”于1920年7月开办《台湾青年》,“把那自由同等人权的钟鼓,搬回来台湾岛内敲了”。这是“台湾青年搏斗的起头”。[87] 1921年1月起头的议会设置示威活动、9月建立的“标榜谋台湾幸福的”公益会和 10月17日 建立的台湾文化协会,是台湾政治、社会和文化范畴的新动向,而文化协会与公益会之间的匹敌,使台湾公众发生了“派系意识”,乃至起头举行“派系斗争”。蔡孝乾是以预言,“此去五年内,谅必会发生无产阶层的解放活动”。“台湾议会能实现不克不及实现”,是此外一个问题,在此进程中,“无产阶层活动起头的客观前提,充实存在着。看啊!台湾公众将有‘阶层意识’所致‘阶层斗争’的起头!”[88]这阐明蔡孝乾已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起头鼓吹阶层斗争理论了。
在看到这些踊跃趋势的同时,蔡孝乾也考查了台湾“这五年来之不幸的事体”。他认为经济方面的大丧失有两项,一是“那条大正九年起工的南北直通门路”,日本政府的本意并不是为了交通便当,而是为统治上的便当;二是“挥霍五万万圆”开凿的“台南埤圳”,“用钱不适当时”。除此以外,“私家的经济丧失,那便人人轻易晓得了”。[89]
蔡孝乾还存眷主妇问题,否决包揽婚姻和交易婚姻,对台湾主妇出格抱以深入的怜悯。他于1925年11月完发展文《从爱情到成婚》(《台湾民报》第88—94号连载),颁发本身对主妇问题的钻研心得。因主妇问题盘根错节,爱情和婚姻乃是瓜葛主妇一辈子幸福的关头,以是他要起首探究这一主题。他认为爱情是人类“长期不灭之力”,并援用日本人厨川白村的话说:“‘永恒的国都’不是罗马,而是爱情。”[90]他很是垂青恋爱之于婚姻的首要性,由于“男女两性的连系——成婚,不专是肉欲的瓜葛,又不是天国上的心灵的瓜葛,而是‘齐心一体’的瓜葛。更不是主从的瓜葛,而是在程度线上的瓜葛。”可是“在如今社会轨制下,其实找不到成婚的真意义”,特别是“女子在经济上不曾得着自由自力”的环境下,婚姻是“罕见看得完竣的”。在他眼里,“成婚的真意义,必需在经济上的自由社会里,才找获得。只有共产的社会里,才有神圣的男女的连系,只有那种社会里,才有真正之男女的自由、男女的同等。”[91]而“如今台湾社会所接待的成婚,因此款项为尺度的。以聘金之几多、以成婚式之隆重不隆重而推定‘好命’‘欠好命’的。”这类“聘金成婚”实在与“交易成婚不异,不外把买取女子应付的价格,改呼为‘聘金’而已。”[92]
1926年12月8日 ,蔡孝乾写成《财产政策与台民应有的憬悟》一文,对日本殖民政府的所谓财产政策举行批判。他指出,“帝国主义篡夺殖民地的目标,就是把殖民地的一切财产彻底安排”;“宗主国对付殖民地的所谓‘财产政策’,就是一种经济的‘压迫政策’”。因为“如今日本的本钱主义经济,差未几成为了慢性的发急”,日本政府“为拯救日本本钱主义的危机”,“不能不取道于抽剥无产阶层与殖民地之膏血”。[93]就台湾而言,最大宗的财产如米、糖等,都把握在三井、大仓、铃木、三菱等日本大财阀之手,它们一方面安排日本的金融,一方面安排台湾的财产,与殖民政府一块儿抽剥台湾出产者。为他们办事的“铁道、口岸、运河、电力会社等一切一切的举措措施,莫不因此咱们的膏血为工具”。他号令台湾人民认清殖民政府“财产政策”的本色,完全憬悟起来。“咱们不单要完全的憬悟,咱们还(要)从速连合起来”,由于“台湾公众连合便是力啊!”[94]
结 语
从台湾到上海,蔡孝乾迈出了别人生的首要一步。经由过程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约3年的进修和实践,他开端把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根基理论,起头用阶层斗争的概念察看和阐发社会问题,但愿颠覆日本帝国主义对台湾的殖民统治,打垮军阀与帝国主义权势对中国的两重榨取,冲破出产瓜葛对出产力的束厄局促,使无产阶层得到解放。在这个阶段,蔡孝乾的文章中常见“革命”、“帝国主义”、“列强”、“有产阶层”、“无产阶层”、“解放活动”、“本钱主义”等辞汇。他关于“无产阶层文艺”的见解及对“为艺术的艺术”和“为人生的艺术”的批判,与1923年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等共产党人在《中国青年》上批评“为艺术而艺术”和“为人生而艺术”两种文学思惟、主意文学应为社会革命办事的说法基底细同。[95]此一阶段,他在思惟上已彻底接管了马列主义学说和中国革命理论,已从一名怀有昏黄反日意识的激进青年发展为具备革命精力的左翼社会勾当家,他将来20多年赤色生活的根本也由此得以奠基。
他踊跃介入组建左翼台湾学生集团,不但为他在台湾学生中博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并且使他具有了必定的组织能力。他以上海大学为平台创建的人际瓜葛收集,对他今后的人生门路发生了很是重大的影响。这个收集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他与上海大学中共传授的师生瓜葛。1932年蔡孝乾在福建漳州加入罗荣桓所率赤军,与蔡有师生之谊的任弼时闻讯后即致电要他到江西苏区担当新职。[96]其二是他与上海大学学生的同窗瓜葛。据陈芳明统计,1924—1926年间,前后到上海大学念书的台湾学生有10多位,包含蔡孝乾、翁泽生、谢雪红、林木顺、潘钦信、林日高、庄春火、刘守鸿、王万得、陈德兴、吴拱照、洪朝宗、李晓芳、庄泗川、陈丽水、王溪森、王天强等。[97]蔡孝乾与翁泽生、潘钦信、林日高、庄春火、王万得、洪朝宗、李晓芳、庄泗川等瓜葛紧密亲密。他之以是成为台共带领人之一和台湾文化协会内部“上大派”的要角之一,都与这个同窗圈子对他的支撑分不开。
他勤于思虑和笔耕,颁发一系列文章鼓吹马列主义理论,介入文学论争,介入关于中国出路问题的摆布论辩,颁发本身对付中国政治和台湾社会问题的见解,表示出了在鼓吹鼓舞方面独有的才干。这或许是1928年4月他缺席获选台共中心常委后被分派掌管鼓吹煽惑部的远因。
固然,咱们也应看到,限于春秋、常识布局等身分,蔡孝乾对新文学的熟悉、对中国政治和台湾社会的察看,都还不是很成熟。他固然把握了一些马列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也抱有深入的怜悯,但还没有发展为一个刚强的共产主义者。他在上海大学只是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与中共带领人瞿秋白也没有创建紧密亲密的瓜葛。比拟之下,翁泽生和谢雪红更激进一台中借錢, 些。翁泽生比蔡孝乾晚一年进入上大,很快遭到瞿秋白的欣赏,并于1925年7月尾由高尔柏先容参加中共。[98]谢雪红则是1925年8月在杭州经黄中美先容参加中共,不久又被举荐到上海大学进修的。[99] 此外,从我今朝把握的质料看,在有上大学生踊跃加入的创办工人夜校勾当、非基督教活动、国民集会活动、五卅活动中,也没有呈现蔡孝乾的身影。咱们虽不克不及由此揣度他没有加入这些活动,但最少可以必定,他不是冲在第一线的踊跃份子。这或许是他1927年末他回绝接管翁泽生要他留在上海配合筹建台湾共产党的建议而执意返回台湾担当《台湾公共时报》记者的思惟身分之一。
2008年8月3日 初稿
2008年9月15日 定稿
[作者杜继东,别名杜承骏,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钻研所]
* 本文的写作得益于2007年9—10月我在台湾的研修勾当,在此谨向邀我赴台的政治大学汗青系和供给帮助的中华成长基金暗示衷心感激。本文的点窜获得台湾蓝博洲师长教师和郭维雄师长教师的指导,谨称谢忱。
[1] 谢国兴:《中国往那边去:1930年先后台湾的摆布论辩》,《近代史钻研》2003年第2期,第54页注4。
[2] 翁佳音:《安享天算的“省工委会主委”——蔡孝乾》,张炎宪、李筱峰、庄永明编:《台湾近代名流志》第4册,台北,自主晚报1987年版,第273—285页。此文又以《蔡孝乾师长教师传略》为篇名收入《国史馆现藏民国人物列传史料汇编》第26辑,台北,“国史馆”2003年版,第505—517页。
[3] [美]尼姆·威尔斯(Nym Wales)著,陶宜、徐复译:《续西行漫记》,北京,糊口·念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51页。
[4] 李宣锋、魏永竹拜候:《当事人蔡孝乾家眷马雯鹃暨蔡艾安访谈记实》,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台湾地域戒严时代五○年月政治案件史料汇编(二)个案资料》,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98年版,第62页。
[5] [美]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著,奚博铨译:《赤色中华散记(1936—1945)》,南京,江苏人民出书社1991年版,第119页。蔡孝乾对斯诺说,他的父亲是米行管帐。他的父亲可能既当过差人,也做过管帐。
[6] 卢修一:《日据期间台湾共产党史,1928—1932》,台北,前卫出书社2006年版,第38页;埃德加·斯诺:《赤色中华散记(1936—1945)》,第119页。
[7] 谢雪红回想说蔡孝乾是1926年头进的上大,显系误记。拜见谢雪红口述,杨克煌笔录,杨翠华收拾:《我的半生记·台魂泪(一)》,台北,杨翠华2004年版,第189页。此外,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在先容延安时代中共的70名魁首人物(此中政治魁首53名,军事魁首17名)时称蔡孝乾身世于沪江大学,也不许确。拜见[美]尼姆·韦尔斯著,华侃译:《西行拜候记:红都延安秘录》,北京,中国青年出书社1994年版,第20页。
[8] 王乃信等译:“台湾总督府差人沿革志第二篇领台今后的治安状态(中卷)”《台湾社会活动史(一九一三—一九三六)》第1册《文化活动》,台北,海峡学术出书社2006年版,第232页。此书共有5册,别离为第1册《文化活动》;第2册《政治活动》;第3册《共产主义活动》;第4册《无当局主义活动·民族革命活动·农夫活动》;第5册《劳动活动·右翼活动》。如下仅注台湾总督府差人沿革志加单册名。
[9] [日]若林正丈著,台湾史日文史料文籍研读会译:《台湾抗日活动史钻研》,台北,播种者出书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264页。
[10] 台湾总督府差人沿革志:《文化活动》,第233页。
[11] 许德良:《五卅活动与上海大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集会上海市委员会文史资料事情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22期,上海,上海人民出书社1979年版,第53—54页。
[12] 柳建辉、郑雅茹编著:《任弼时与中国青年》,沈阳,辽宁人民出书社1994年版,第74页。
[13] 何池:《翁泽生传》,台北,海峡学术出书社2005年版,第47页。
[14] 谢雪红:《我的半生记·台魂泪(一)》,第183页。
[15] 帅孟奇、蹇先任:《永不熄灭的明灯——怀念邓中夏同道》, 1980年2月19日 《人民日报》,第5版。
[16] 上海市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主编,王家贵、蔡锡瑶编著:《上海大学(一九二二——一九二七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书社1986年版,第5页。
[17] 瞿秋白:《现代中国所当有的“上海大学”》,1923年8月2—3日《民国日报》副刊“憬悟”,收入黄美真、石源华、张云编:《上海大学史料》,上海,复旦大学出书社1984年版,第5—6页。
[18] 张士韵:《中国民族活动史的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留沪同窗会建立特刊》,1936年9月,收入黄美真等编:《上海大学史料》,第34页。
[19] 王家贵、蔡锡瑶编著:《上海大学(一九二二——一九二七年)》“媒介”,第1页。
[20] 陈铁健:《从墨客到魁首——瞿秋白传》,上海,上海人民出书社1995年版,第187页。
[21] 周永祥:《瞿秋白年谱新编》,上海,学林出书社1992年版,第136页。
[22] 《上大五卅特刊》第6期, 1925年7月24日 。转引自王家贵、蔡锡瑶编著:《上海大学(一九二二——一九二七年)》,第201页。
[23] 邵有民主编:《中国共产党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书社1999年版,第202页。
[24] 施存统:《上海大学的精力》, 1923年10月23日 《民国日报》副刊“憬悟”,收入黄美真等编:《上海大学史料》,第17页。
[25] 王家贵、蔡锡瑶编著:《上海大学(一九二二——一九二七年)》,第5页。曾在社会学系读过书的阳翰笙回想说:“上大的社会学系主如果学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其他系也都受马列主义的影响,以是那时上大的社会学系是最活泼的,人数也至多。”同上书,第80页。
[26] 王家贵、蔡锡瑶编著:《上海大学(一九二二——一九二七年)》,第50—77页。此中不包含厥后被中共认定为义士的翁泽生。
[27] 陈铁健:《从墨客到魁首——瞿秋白传》,第186页。
[28]王家贵、蔡锡瑶编著:《上海大学(一九二二——一九二七年)》“媒介”,第7页。
[29] 张士韵:《中国民族活动史的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留沪同窗会建立特刊》,1936年9月,收入黄美真等编:《上海大学史料》,第33页。
[30] 王家贵、蔡锡瑶编著:《上海大学(一九二二——一九二七年)》,第49页。
[31] 蔡孝乾:《江西苏区·赤军西窜回想》,台北,中共钻研杂志社1970年版,第140页;埃德加·斯诺:《赤色中华散记(1936—1945)》,第119页。也有人说蔡孝乾在上海大学参加了中共,比方,何池说蔡孝乾“在上大参加了中共组织”(何池:《翁泽生传》,第86页);蔡孝乾的支属亦称,因为上大“师生多系共党份子,校园满盈一股共产及社会主义思潮,所谓近朱者赤,不多,蔡氏亦参加共产党组织,接管共产教诲。”(李宣锋、魏永竹拜候:《当事人蔡孝乾家眷马雯鹃暨蔡艾安访谈记实》,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台湾地域戒严时代五○年月政治案件史料汇编(二)个案资料》,第62页)证之蔡孝乾本人的说法,咱们可以必定,他只是参加了共青团。
[32] [日]矢内原忠雄著,周宪文译:《日本帝国主义下之台湾》,台北,海峡学术出书社2002年版,第214页。
[33] 叶荣钟:《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活动史》上册,台北,晨星出书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97页。
[34] 蓝博洲:《民族纯血的脉动:日据时代台湾学生活动(一九一三——一九四五)》,台北,海峡学术出书社2006年版,第81页。
[35] 叶荣钟:《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活动史》上册,第103页。
[36] 杨碧川:《日据期间台湾人抵挡史》,台北,稻乡出书社1996年版,第84页。
[37] 台湾总督府差人沿革志:《文化活动》,第84页。
[38] 叶荣钟:《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活动史》上册,第122页。
[39] 台湾总督府差人沿革志:《文化活动》,第89页。
[40] 杨碧川:《日据期间台湾人抵挡史》,第94页。
[41] 台湾总督府差人沿革志:《文化活动》,第89页。
[42] 蓝博洲:《民族纯血的脉动:日据时代台湾学生活动(一九一三——一九四五)》,第227页。
[43] 台湾总督府差人沿革志:《文化活动》,第103页。
[44] 《台湾自治协会宣言》,王晓波编:《台湾抗日文献选新编》,台北,海峡学术出书社1998年版,第279—280页。
[45] 台湾总督府差人沿革志:《文化活动》,第91页。
[46] 张深入:《里程碑》第1册,台中,圣工出书社1961年版,第159页。
[47] 《台湾自治协会告中国青年书》,王晓波编:《台湾抗日文献选新编》,第283—284页。
[48] 《在华台胞反全岛有力者大会檄文》,王晓波编:《台湾抗日文献选新编》,第281页。
[49] 台湾总督府差人沿革志:《文化活动》,第91页。
[50] 蓝博洲:《民族纯血的脉动:日据时代台湾学生活动(一九一三——一九四五)》,第157—158页。
[51] 台湾总督府差人沿革志:《共产主义活动》,第3页。
[52] 台湾总督府差人沿革志:《文化活动》,第109页。
[53] 卢修一:《日据期间台湾共产党史,1928—1932》,第38页。
[54] 蓝博洲:《民族纯血的脉动:日据时代台湾学生活动(一九一三——一九四五)》,第159页。
[55] 水藻:《上海台湾学生结合会的春期总会》,《台湾民报》第104号, 1926年5月9日 ,第11页。
[56] 台湾总督府差人沿革志:《文化活动》,第135页。
[57] 《中台同道会建立宣言》,王晓波编:《台湾抗日文献选新编》,第302页。
[58] 蓝博洲:《民族纯血的脉动:日据时代台湾学生活动(一九一三——一九四五)》,第302页。
[59] 蓝博洲:《民族纯血的脉动:日据时代台湾学生活动(一九一三——一九四五)》,第305页。
[60] 杨碧川:《日据期间台湾人抵挡史》,第97页。
[61] 台湾总督府差人沿革志:《文化活动》,第154页。
[62] 蓝博洲:《民族纯血的脉动:日据时代台湾学生活动(一九一三——一九四五)》,第316页。
[63] 慈舟:《创刊词》,《台湾民报》第1卷第1号, 1923年4月15日 ,第1页
[64] 张我军:《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台湾民报》第2卷第7号, 1924年4月21日 ,第10页。另见张光正编:《张我军全集》,台北,人世出书社2002年版,第3页。
[65] 张我军:《糟的台湾文学界》,《台湾民报》第2卷第24号, 1924年11月21日 ,第6页。另见张光正编:《张我军全集》,第5—7页。
[66] 廖汉臣:《新旧文学之争》,李南衡编:《日据下台湾新文学·明集(5)文献资料选集》,台北,明潭出书社1979年版,第416页。
[67]《台湾民报》第2卷第26号, 1924年12月11日 ,第11页。另见张光正编:《张我军全集》,第13页。
[68] 蔡孝乾:《为台湾文学界续哭》,《台湾民报》第3卷第5号, 1925年2月11日 ,第13页。
[69] 蔡孝乾:《中国新文学概观》(一),《台湾民报》第3卷第12号, 1925年4月21日 ,第13页。
[70] 即:(1)不做“言之无物”的文字;(2)不做“无病呻吟”的文字;(3)不消典;(4)不消套语烂调;(5)不重对偶——文须废骈、诗须废律;(6)不做分歧文法的文字;(7)不临摹前人;(8)不避俗字鄙谚。
[71] 蔡孝乾:《中国新文学概观》(一),《台湾民报》第3卷第12号, 1925年4月21日 ,第13页。
[72] 蔡孝乾:《中国新文学概观》(一),《台湾民报》第3卷第12号, 1925年4月21日 ,第13—14页。
[73] 蔡孝乾:《中国新文学概观》(二),《台湾民报》第3卷第13号, 1925年5月1日 ,第13页。
[74] 蔡孝乾:《中国新文学概观》(三),《台湾民报》第3卷第14号, 1925年5月11日 ,第13—14页。
[75] 蔡孝乾:《中国新文学概观》(三),《台湾民报》第3卷第14号, 1925年5月11日 ,第14页。
[76] 蔡孝乾:《中国新文学概观》(四),《台湾民报》第3卷第15号, 1925年5月21日 ,第12页。
[77] 蔡孝乾:《中国新文学概观》(四),《台湾民报》第3卷第15号, 1925年5月21日 ,第13—14页。
[78] 蔡孝乾:《中国新文学概观》(六),《台湾民报》第3卷第17号, 1925年6月11日 ,第12页。
[79] 蔡孝乾:《国民集会与中国以前局观》,《台湾民报》第3卷第7号, 1925年3月1日 ,第14页。
[80] 孝乾:《中山师长教师去世》,《台湾民报》第3卷第14号, 1925年5月11日 ,第12页。
[81] 孝乾:《中山师长教师去世》,《台湾民报》第3卷第14号, 1925年5月11日 ,第13页。
[82] 孝乾:《中山师长教师去世》,《台湾民报》第3卷第14号, 1925年5月11日 ,第13页。
[83] 孝乾:《反动时代的中国国民活动》,《台湾民报》第114号, 1926年7月18日 ,第1二、13页。
[84] 孝乾:《反动时代的中国国民活动》(续),《台湾民报》第115号, 1926年7月25日 ,第十一、12页。
[85] 详参谢国兴:《中国往那边去:1930年先后台湾的摆布论辩》,《近代史钻研》2003年第2期,第44—76页。
[86] 蔡孝乾:《驳芳园君的“中国革新论”》,《台湾民报》第134号, 1926年12月5日 ,第10—13页。
[87] 蔡孝乾:《五年来的台湾》,《台湾民报》第67号, 1925年8月26日 ,第13页。
[88] 蔡孝乾:《五年来的台湾》,《台湾民报》第67号, 1925年8月26日 ,第15页。
[89] 蔡孝乾:《五年来的台湾》,《台湾民报》第67号, 1925年8月26日 ,第14页。
[90] 蔡孝乾:《从爱情到成婚》(一),《台湾民报》第88号, 1926年1月17日 ,第1二、13页。
[91] 蔡孝乾:《从爱情到成婚》(续),《台湾民报》第91号, 1926年2月7日 ,第14页。
[92] 蔡孝乾:《从爱情到成婚》(三),《台湾民报》第92号, 1926年2月14日 ,第14页。
[93] 蔡孝乾:《财产政策与台民应有的憬悟》(上),《台湾民报》第140号, 1927年1月16日 ,第八、9页。
[94] 蔡孝乾:《财产政策与台民应有的憬悟》(下),《台湾民报》第141号, 1927年1月23日 ,第12页。
[95] 张毕来:《一九二三年〈中国青年〉几个作者的文学主意》,李何林等《中国新文学史钻研》,北京,新扶植杂志社1951年版,第36页。
[96] 1924年蔡在上海大学念书时,任弼时是俄文老师。1928年台共在上海建立时,任弼时担当共产国际东方部的联结事情,晓得蔡是台共带领人之一。拜见蔡孝乾:《江西苏区·赤军西窜回想》,第22页。
[97] 陈芳明:《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活动史论》,台北,麦田出书·城邦文化奇迹股分有限公司2006年版,第104页。现实上,庄春火未在上海大学读过书。拜见张炎宪、高涉媛等采访:《一个老台共的心路进程——庄春火拜候记实》,《台湾史料钻研》第2号,1993年8月,第81—92页。
[98] 何池:《翁泽生传》,第84页。
[99] 谢雪红:《我的半生记·台魂泪(一)》,第180页。返回搜狐,检察更多 |
|